业界正在集体探索高品质微短剧之路。成名后,
发布时间:2025-11-10 09:19
虽然正值秋冬,但近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委员会微短剧论坛却“火爆”。当天,北京会议中心8号楼多功能厅不仅座无虚席,两侧过道和后面也挤满了观众。这也成为微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鲜明注脚。论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过同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额。今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近千亿元。市场的繁荣催生了《家外》、《若桑桃花开》、《狮城山海》等一系列广受好评、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些微短剧在国内不仅是“圈外”,在海外市场大放异彩,浏览量超数十亿,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微短剧行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也要看到,跟风、低俗、同质化等现象依然存在,伪流量倾向仍然有市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东指出。 “我们要加快推动微短剧从作品到精品,从爆款到小时精品,持续构筑高原、勇攀高峰。”如何解决同质化的困境,对于经常观看微短剧的观众来说并不难知道,同一个故事可以由不同的演员演绎出多个版本,甚至几十、二十个版本。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当然,还有同质化的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在话题层面,密集拍摄“霸道总裁爱上我”、“重生复仇”、“替补新娘”、“萌娃助攻”等主题故事;在故事层面,目前大量作品遵循“身份错位——真相揭晓——最后一巴掌”的三幕结构;在人物设定层面,除了“老大”、“灰姑娘”、“复仇女神”、“渣前妻”等固定组合外,兼具多种功能的配角也趋于稳定。比如,总有一个支持女演员的“屏障”,一个负责开玩笑或传达关键信息的最好的朋友或兄弟,以及一个在最后时刻支持主角的强大长辈。 “哪个是大众化的产品,跟风就行。这是商业效率的权衡,也成为同质化的根源。”曾映雪,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指出,这种“复制爆品”的方式,可以让创作者和平台在行业发展初期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但也造成了同质化的隐患,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对此,平台已经开始行动。红果短剧主编乐莉透露,平台今年三度大幅提升微短剧的评价标准,促使创作者不断打磨剧本,摒弃以往简单的创作方式,更加注重情节逻辑、人物丰满、故事衔接。此举正在推动行业从纯粹的“流量逻辑”走向健康的“故事逻辑”,让真正用心讲故事的创作者脱颖而出。受众增长也倒逼内容升级。杨文静 联合创始人天桥短剧的nder认为,随着微短剧的不断发展,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情感宣泄。 “妈妈让他们在微短剧中实现更高的精神层面,包括对真、善、美的希望,也想为价值观、人生观、婚姻观的不同选择找到答案。”“情感供给”如何变成“情感共鸣”,微短剧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出深刻的价值,在观众心中留下持久的情感印记。抗战时期的北京北甲花园沙龙中,听花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认为:“微短剧最初给观众提供了很强的情感价值,现在到了提供情感价值的时候,角色有血有肉就变得非常重要。”AIGC正在如何改变创作生态。 AIGC 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枪击事件微短剧的制作、创作逻辑乃至产业生态。李拉透露,腾讯已经开始系统地应用AIGC来帮助剧本创作和虚拟制作,他们将从业者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意本身。精准助力微短剧内容优化和营销。九舟文化联合创始人钟家齐表示,公司通过各种大模型的数据接口搭建了自己的AIGC平台,现在可以在平台上合成一些真人短剧。他表示,AI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创作者的想象力,打破传统拍摄的诸多限制,让科普、奇幻题材成为可能。 “如果说去年我们还在谈论AIGC的可能性,那么今年,它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改写了行业规则。”黄豆文化创始人黄浩南表示,AI漫画的日收入猛增。从年初的100万元增至2000万元。这一爆发的背后,是微短剧与aiGC技术培育的用户的融合。在制作模式上,豆豆文化采取了“漫画先行、短剧跟进”的创新路径,即一个IP可以推出AI漫画版本,并通过观众反馈判断潜在市场。工作室分享了他们的“AIGC 100计划”。我们打造了科灵AI等工具,并启动了风险投资计划,从康白、资金、商业化流量的力量,为AIGC的创建提供一站式支持。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平台级布局为AIGC技术在微短剧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论坛上,一系列行业举措和重要规划一一发布,为微短剧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论坛上,第四批广播电视国家管理推荐剧目《微短剧学法》正式上线,21部作品涵盖法治多个领域; “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推出《火神七日》等首批4部作品,让传统文化借助微短剧的优势,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北京视听‘追光计划’共征集1070部作品,评选出前15名优秀作品进入决赛,展现了行业强大的创意产业;戏剧产业依法纳税举措。”“微短剧虽然时长短,但内容不能缺少,质量不能妥协,要向精品创作迈进。”韩东说。 (记者苗春) 【责任编辑:刘洪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