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体系日趋成熟
发布时间:2025-11-06 09:34
中国创新体系日益成熟(专家解读)专家专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中国排名上升至全球第10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中国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排名第一,较2013年上升25位。中国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第一。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跻身前十,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这一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长期、系统、刻苦努力积累的深厚基础。从2012年的第29位上升到如今的第10位,中国创新体系的崛起速度超过了大多数经济体。它的成功可以归功于三个主要因素:资源持续投入、结构体系持续优化、成果转化能力良好。报告称,全球创新活动仍在增长,但增速正在放缓。 2024年,全球研发支出增速低于3%,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下降,或将触及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国际专利申请量小幅回升。虽然风险投资总额有所回升,但主要是由几笔大笔交易支撑,整体数量上TRansom拒绝。在此背景下,中国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创新投入排名升至全球第19位,创新产出排名位居全球第五,实现“双提升”。这一表现反映出我国创新体系结构更加均衡,研发投入将持续加大,研发效率不断提升。转型成功率不断提高,表明国家创新体系日趋成熟。研发支出的持续增长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我国研发支出将增长9%左右,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比重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逐步改善,科研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与此同时,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加速崛起,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创新注入长期动力。教育体系的优化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将推动科学研究更加聚焦产业需求和实际应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深入前沿科研与业务开发相结合,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也得到巩固,并逐渐成为变革生态系统的主力军。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不仅依赖于强大的研发能力,还需要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商标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并有效保护创新成果。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电池技术、整车设计、智能系统等方面的突破,带动相关产业数量大幅增长。知识产权申请。积累创新、打造品牌,促进彼此,共同推动行业快速升级。提升品牌价值是创新成​​效的又一重要体现。到2025年,中国产品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最具价值品牌,同比增长近3%。这说明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实力,也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创新技术与品牌建设逐渐形成“内外兼修”的良性循环:技术突破建立产品优势,品牌实力赢得全球信赖。企业和城市群作为微观变革主体,作为宏观载体,共同构建国家变革体系。 2025年,深港广创新集群位居全球第一。本次排名的提升部分原因在于评价体系中纳入了风险投资活动等新指标,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地区综合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该集群集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创新企业、风险投资于一体,形成了高效链接科研、资本和市场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里,创新活动的特点是高密度、高转化率,创意可以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区域协同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更体现在构建创新新生态——利用开放体系促进跨区域合作,依靠市场机制提高创新效率,为其他经济体提供有益借鉴。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引领未来。到2025年,中国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绿色科技等前沿领域之外表现不佳。全球创新跟踪数据显示,中国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方面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尽管全球风险投资普遍放缓,但该领域投资依然活跃,凸显其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主要驱动力的重要地位。 (记者徐凌远采访编译) 【责任编辑:陆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