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10月19日电 (记者 李静彤)江水汹涌,东潮涨潮。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版图上,铁路用铁笔描绘出了一幅令人瞩目的时空新画卷。 “十四五”以来,中国铁路上海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铁集团)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建立了“三省一市”的路网架构,实现了从“有”到“好”、从“好”到“强”的新跨越。预计到2025年底,将完成建设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新增铁路2600多公里,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铁力”。一列复兴号动车组从上海站出发。李晨 摄 世界级铁路网正在迅速铺开。发展电子商务安全性,交通必须是第一位的。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关键基础设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先锋”作用。 “十四五”期间,长三角铁路建设始终保持高运行水平。截至今年10月,长三角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突破7700公里。一个世界级的“长三角步入正轨”巨网正在迅速铺开。前期建设的沪杭高铁、温福高铁等新线开工建设,优化了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布局。 “世界级跨海工程”甬周铁路依托“一洞三桥”方案翻山越海,挑战重重重温“舟山没有铁路”的历史……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一一开工建设,为“长三角上轨”构筑了面向未来的坚实框架。中铁十一局施工人员在永周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拼装管片。徐云华 摄 从“制造”到“智造” 长三角铁路建设不仅追求“速度与激情”,更坚持“品质与匠心”,培育铁路建设领域新生产力。 “我们坚持首件示范、样板指导,确保每道工序都达到最优标准。”合肥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员董传新表示,通过加强首件工程评审和过程检验,确保工程建设一次就把好,努力打造标志性、恶魔性交易项目。连镇高铁五凤山长江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长江。首座高铁悬索桥在施工过程中创造7项世界纪录,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专着《五峰山长江大桥施工技术》为川藏铁路同类桥梁建设提供了技术参考。在义乌高架站房等177个工地,智慧工地系统就像一个“智能大脑”,实时了解、分析、预警,预防和安全能力显着提升。连续梁架桥机、自动路基压实机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推进建设从“制造”走向“智造”。 “每一项技术突破都积累了价值上海铁路集团建设部工程技术科科长黄佳表示。无锡火车站太湖明珠雷锋服务站工作人员为主要旅客出行提供帮助。呼哈 摄 张伯伦 支持民生经济 “双脊梁”和“长三角上轨”不仅是 “交通工程”,更是“民生工程”、“经济工程”。 “乘坐长三角高铁就像乘坐地铁一样方便”已成为乘客的真实体验。平均每天有超过200万人次旅客穿梭于长三角铁路网。 “苏超”联赛自5月10日开赛以来,上海铁路集团全力利用集约化运营计划的间隙,增开各城市直达列车球迷所在地和比赛城市,总共安全运送了超过56,000名球迷,一列大火车的最大数量达到了1,200人,启动了一条道路的伟大关注的建设。新动能。上海推进铁路、航空、地铁、城际“多网融合”。江苏高铁覆盖所有地级市和70%以上的县城。浙江正在向“高铁县县通”的目标迈进。安徽“占据长三角,连接中西部”。高铁里程已从2020年的2329公里增至2025年的近3000公里。回顾“十四五”、展望“十五”,“轨道上的长三角”犹如一条铁龙,承载着国家战略和人民期待,咆哮。 (结尾)
【责任编辑:刘洪庆]